3月5日,十四届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,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,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,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等工作,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。
按照《2024 – 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》要求,2025年中国计划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约20%,通过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,实现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、减排二氧化碳约1.3亿吨。为此,需加强钢铁产能和产量调控,调整产品结构,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要达能效标杆与环保绩效A级标准,市场传闻的钢铁行业调控或为供给侧改革2.0版前奏。
当前钢铁行业景气度跌至冰点。其供给侧改革呈周期性,2013 – 2015年深度调整,2016 – 2020年第一轮改革以“去产能”核心修复盈利,2021年第二轮以“双碳”为牵引但效果短暂。2022年起供需格局弱化,粗钢表观消费量下降,供给过剩,电炉钢企低负荷生产,2022 – 2025年独立电炉实际产能利用率仅27.4%左右,2024年行业亏损面扩大,企业利润下降、负债率攀升,市场预期悲观。
钢铁供给侧破局或以“双碳”为核心,政策工具更市场化。粗钢压减政策延续,产能置换减量比例趋严。要求2025年底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,提升电炉钢占比至15%,增加废钢利用量。鼓励跨区域、跨所有制钢铁企业整合,提升行业集中度。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,企业因碳排放配额分配出现分化。
不过,2025钢铁行业供给侧优化面临难点。一是低碳转型成本高,超低排放改造投资与运行成本高,颠覆性技术尚处试验阶段,产业基础制约转型,行业利润低。二是国际碳壁垒与产能转移,欧美碳关税政策趋严,钢材出口下滑且面临反倾销压力,部分钢企或转移产能。
对废钢和钢铁市场而言,政策推动粗钢产量压减、提升行业集中度,电炉钢占比提升,废钢需求预期达3亿吨。成本利润分化,长流程钢厂盈利空间压缩,头部企业获成本优势。碳交易倒逼钢厂提高废钢使用效率,废钢需求或上升,但受钢厂利润低迷影响,增幅可能有限,再生钢铁原料进口政策松绑或缓解供应压力。
请先登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