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特朗普政府戏剧性反转,日本制铁完成关键收购
经过一年多的波折,日本制铁对美国钢铁公司的收购终于在特朗普政府任内迎来转机。根据 2025 年 5 月 26 日行业消息及外媒报道,特朗普政府已事实上批准这一交易,允许日本制铁在原有 141 亿美元收购资金的基础上,追加 140 亿美元投资,完成对陷入破产危机的美国钢铁的全面整合。
这一收购案的戏剧性反转源于政治博弈的变化。2024 年 4 月,美国钢铁股东以 99% 的高票批准合并协议,但拜登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通过 CFIUS(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)阻挠交易,甚至将合并截止日期定为 2025 年 6 月 18 日。然而,日本制铁通过法律诉讼和调整策略(如转为投资而非完全收购),最终在特朗普政府支持下突破障碍。特朗普公开表示,这笔交易将为美国创造 7 万个就业岗位,并带来 140 亿美元的直接投资,强调美国钢铁将保留匹兹堡总部和品牌独立性。
二、资源与产能双重扩张,日本制铁重塑全球格局
此次收购使日本制铁获得战略级资源和产能优势。美国钢铁在阿拉巴马州、得克萨斯州等钢铁需求增长区域拥有约 4.3 万英亩(约 5263 万坪)土地资产,同时控制明尼苏达州两座储量超 9 亿吨的铁矿石矿山。这些资源将大幅降低日本制铁的原料成本,并为其在美国本土扩大生产提供基础。
收购完成后,日本制铁粗钢产能将跃升至约 8800 万吨,超越安赛乐米塔尔,成为全球第三大钢铁企业,仅次于中国宝武和韩国浦项制铁。其计划在美推进高端电炉业务,结合美国钢铁旗下 “大河流钢铁”的数字化技术,进一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。
三、韩国钢铁业出口与投资成本面临双重冲击
韩国钢铁企业长期依赖美国市场,此次收购将直接挤压其生存空间。根据美国钢铁行业统计,2024 年韩国钢铁在美国进口占比达 9.7%,是日本(4.1%)的两倍以上,但特朗普政府计划依据《贸易扩展法》第 232 条对进口钢铁征收 25% 关税,而日本制铁通过本地化生产可规避这一限制。
韩国现代制铁投资 58 亿美元(约 8500 亿韩元)在美国建设的年产能 270 万吨电炉厂项目首当其冲。该项目原计划利用美国废钢资源生产汽车钢板,但日本制铁在美扩大电炉产能后,双方在高附加值产品市场的竞争将不可避免。2024 年,美国钢铁的汽车钢板产量中,平板轧材(普通高炉)达 338.9 万吨,而电炉生产仅 1.4 万吨,显示日本制铁未来在电炉领域的扩张空间巨大。
此外,日本制铁获得的铁矿石资源可能推高全球原料价格,间接增加韩国钢企的进口成本。韩国钢铁业长期依赖进口铁矿石,若日本制铁通过整合美国矿山控制供应链,韩国企业的议价能力将进一步削弱。
四、韩国应对策略与行业挑战
面对压力,韩国钢铁企业已采取多重措施:
- 调整出口结构:转向高附加值产品,如汽车板、电工钢等,以应对关税壁垒。浦项制铁和现代制铁近年来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。
- 本地化投资:现代制铁加速推进美国电炉厂建设,浦项制铁也考虑在美设厂,以减少对出口的依赖。
- 法律与外交博弈:韩国政府联合企业应对美国反倾销调查,并通过双边谈判争取关税豁免。例如,韩国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通过配额制谈判获得有利地位。
然而,韩国钢铁业仍面临结构性挑战。其国内产能过剩、成本高企,且在电炉技术和数字化管理方面落后于日本。日本制铁计划引入的高端电炉技术和大河流钢铁的数字化经验,可能进一步拉大双方差距。
五、地缘政治与产业重构的长期影响
此次收购不仅是商业行为,更折射出全球钢铁产业的地缘政治重构。美国通过 “国家安全” 名义干预外资收购,却在特朗普任内转而支持日本投资,凸显其政策的实用主义本质。日本制铁则以 “合作” 名义实现对美关键产业的控制,为其 “再全球化” 战略铺路。
对韩国而言,这一事件标志着其在美市场的竞争环境恶化。若无法在技术升级和本地化生产上取得突破,韩国钢铁业可能被迫收缩出口份额,转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。与此同时,韩国需警惕日本制铁通过美国基地向全球市场辐射,形成新的贸易壁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