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 – 4月,中国钢坯出口量暴增近300%,已超过2023年全年。钢坯是钢铁产业原料,其出口激增引发诸多问题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已建议限制钢坯出口。
2025年中国钢铁行业呈“冰火两重天”格局。钢材出口量攀升,同比增长8.9%,而钢坯出口量同比增幅达300%,创下历史同期新高。这种“初级产品出口放量、高端产品受阻”的矛盾,反映出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。
钢坯出口激增有其驱动因素。成品钢材常遭贸易救济或反倾销调查,钢坯作为“政策套利载体”兴起。其出口均价较成品钢材低20 – 30%,还享受东盟自贸区零关税红利,形成跨境套利链条。新兴市场基建需求大增,转口贸易盛行,推动钢坯出口量奔向千万吨级规模。
钢坯出口激增暴露出国内钢铁产业链三大失衡。一是产能失衡,国内铁水产量高,但高端钢材需求疲软,企业将铁水转向钢坯生产,部分钢厂钢坯出口订单占比上升。二是价值流失,每吨钢坯出口较成品钢材减少400 – 500元附加值,按当前规模测算年损失近100亿元,还加剧恶性循环。三是环保压力大,钢坯出口浪费深加工能力,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和物资,增加污染物和碳排放,阻碍产业升级,加剧低水平竞争。
若限制钢坯出口,铁矿石短期需求会受抑制,价格承压。钢坯生产依赖铁矿石,限制出口将减少铁水消耗,导致港口库存去化速度放缓,叠加矿山产能释放,铁矿石价格或下行。同时,限制钢坯出口还将加速短流程炼钢替代,提高废钢使用比例,提升电炉钢厂生产积极性。
钢坯出口激增反映出中国钢铁产业转型的阵痛。在“双碳”目标与贸易摩擦压力下,行业需通过技术创新、模式重构和全球布局,打破“低端锁定”,实现从“钢铁大国”向“钢铁强国”的跨越,这是产业生存与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抉择。
请先登录!